周恩来和雷锋:不同的身份,相同的理想
学习雷锋精神
3月5日,这一天既纪念周恩来同志的诞辰,也缅怀雷锋同志的崇高精神。周恩来与雷锋,两位均是声名显赫、流芳百世的英名。周恩来,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;雷锋,则作为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战士。尽管他们的角色各异,却共同坚守着一个矢志不渝的信念——那就是终身致力于为人民服务。
周观看雷锋展
1963年,周恩来在“学雷锋”活动中亲笔题词:“学习雷锋同志的鲜明阶级意识,坚持言行一致的革命意志,秉持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品质,展现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勇气。”事实上,周恩来对雷锋精神的总结,何尝不是他个人一生追求的真实反映?
周恩来为学雷锋活动标语(余玮摄)
《中国青年》与《解放军报》红迹
1963年二月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通讯《毛主席的好战士——雷锋》、评论员文章《伟大的普通一兵》以及《雷锋日记摘抄》,详尽阐述了雷锋的感人事迹以及日记中熠熠生辉的思想。这些事迹不仅深深触动了广大读者,同样也深深打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。
报纸一经发行,周恩来便细致研读,迅速洞察到塑造雷锋等模范人物的社会价值。当晚,他即刻拨通了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的电话,语气坚定地表示:“雷锋,真是一位优秀的战士!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这位战士的影响力,并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!”同时,他强调报社必须对雷锋的日记进行严谨的核对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,并对日记中引用他人话语的部分,务必注明来源。例如,雷锋在其一篇日记中记录了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这首诗歌,但该作品并非雷锋原创,而是对他人作品的改编。遵循周恩来“核实清楚”和“注明出处”的指示,报社编辑部对雷锋的日记进行了细致的核查,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妥善处理。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周恩来一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,也充分展现了他对宣传雷锋的高度重视。
2月8日,正值元宵佳节。周恩来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会上,对文艺界提出殷切期望,强调文艺创作应紧扣时代脉搏,塑造典型人物形象,赞颂崭新的人和事。同时,他向全国文艺界发出倡议,以文艺形式颂扬雷锋精神:“近期报纸上刊载的雷锋、宋恩珍的感人事迹,令人深受触动。画家描绘这些英雄形象较为容易,而戏剧家则面临一定的挑战。”他还指出,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,服务于工农兵,赞颂新人新事,这是“文艺工作者当前的重大课题”。在此方面,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,我们必须贯彻“百花齐放、推陈出新”的方针,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深入研究。
在本次元宵节联欢会上,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对文艺工作者应逾越的“五关”——思想关、政治关、生活关、亲属关以及社会关。他倡导终身学习与不断自我革新,并强调对个人言行应时常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。他明确指出:“雷锋的日记体现了全心全意为集体服务的崇高精神,堪称一部优秀的日记体文学作品。所谓的过好生活关,即是全身心投入集体事业,倡导我们始终秉持先公后私的原则,必要时甚至可以做到公而忘私。”
2月9日,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布了通知,倡议全军广泛开展宣传与学习雷锋同志光辉事迹的活动。紧接着,2月15日,共青团中央作出决定,在全国范围内青年群体中推广学雷锋的活动。《中国青年》杂志为使雷锋精神的宣传更加聚焦、深入且具有影响力,特决定出版一期以“学习雷锋”为主题的专辑,并于2月上旬邀请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。周恩来在收到编辑部来函后,迅速回信,挥笔题写了“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,毛主席的好战士”的赞语。不久,毛泽东亦赐予题词,发出了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崇高号召。
周总理多次细读雷锋的日记以及相关事迹报道,深入思索如何将毛主席关于学习雷锋的号召落到实处,并将雷锋精神进行系统化与条理化。
坚定的阶级立场,体现在鲜明的爱憎之中;饱满的革命激情,体现在不懈的学习与工作之中;崇高的共产主义风范,体现在无私奉献之上;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,体现在奋不顾身的精神之中。”在周恩来看来,雷锋精神在“阶级立场”、“革命精神”、“共产主义风格”和“无产阶级斗志”这四个维度上的内涵,已基本清晰。在此次报告会上,他进一步强调:“雷锋同志这般在和平时期持续奋斗,不受外界环境影响,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尤为值得我们提倡与学习。总政治部决定全军范围内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,实为正确之举。我个人也从雷锋同志身上受到了深刻的启发。”
此次报告会结束后,周恩来为使对雷锋精神的阐述更为精炼与确切,屡次深入研读雷锋的日
记。他深感往昔的题词尚未尽兴,于是萌生了再次为学习雷锋这一主题题词的念头。
“由于时间紧迫,我们要求在小时内提出修改意见。大家提出了好几个方案,经过反复比较,发现所有方案都不尽如人意,未能达到总理的期望,我对此深感愧疚。最终,我们认为总理的题词概括得较为精准,尽管有些对仗不够工整,但并无大碍。总理后来采纳了军报的建议。”“自那以后,每当我再次阅读周总理的题词,不仅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刻与具体,更被总理那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,以及他虚怀若谷、平易近人的民主风范深深打动,这些时刻都激励着我不断前行。”
‘夜已深,总理再次翻阅了《雷锋日记摘抄》,在室内来回踱步,沉思良久,方才坐下挥毫泼墨。’显而易见,周总理基于毛主席题词的深刻内涵,经过深思熟虑,对雷锋同志应学习的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,为全国广大青年和人民指明了学习的航向。”
不日,周总理再度挥毫为学习雷锋一事题词,其作品随即抵达解放军报社。3月6日,恰逢首都各大报刊刊登毛泽东主席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题词之次日,周总理、刘少奇、朱德、邓小平的
题词亦在同一日的《解放军报》上齐齐亮相。周总理的题词将毛泽东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倡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,明确指示了全党、全军及全国各界学习雷锋的方向与角度。
1963年10月18日傍晚,周恩来应邀参加了庆祝《中国青年》杂志创刊四十周年的盛大晚会,并莅临观看了展示该杂志历史与现状的展览。在展览中,一份精心手抄的《中国青年》“学习雷锋”专辑特别吸引了他的目光。这份手抄本是一位青年在无法购得当期杂志的情况下,向他人
借阅后,将其中关于雷锋的文章摘抄下来,随后又将这份手抄本寄给了杂志社。在了解这一情况后,周恩来表示,一方面需扩大杂志的发行量,另一方面则应经常将青年中涌现的此类感人故事向全社会广泛传播。他进一步指示杂志社的工作人员,要切实做好《中国青年》的发行推广工作,大力宣传雷锋这一光辉典型。他强调道:“杂志应‘面向农村,面向城市’,文章篇幅宜短,内容应深入浅出,生动活泼,易于为广大读者所理解。”
上海报告会亮相《新民晚报》谜团
经查证,1963年3月1日的《新民晚报》率先刊登了毛泽东同志的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题词以及周恩来总理的“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,毛主席的好战士”题词。在手迹的右侧,报道了一条“万余青年聆听雷锋事迹报告”的新闻。该报道中提到了雷锋事迹的主讲人为刘景凤同志,同时也是雷锋的战友。
雷锋与解放车
自1961年三月起,刘景凤踏入了镇江市车管学校的校门,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。在此期间,他与雷锋的联系中断。直至后来,他于报纸上意外得知了雷锋英勇牺牲的消息,悲痛之余,挥笔撰写了《忆战友》一文,并在部队的报纸上予以发表。南京军区闻讯后,特地将他抽调至上海、浙江等地,让他分享雷锋的感人事迹。
刘景凤对1963年3月1日于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的报告会记忆犹新。他提及,那日有逾一万四千名青年汇聚一堂,会场一侧高挂了放大后的题词。《新民晚报》的报道导语中,有这样一句话,足以勾勒出当时的盛况:“今日上午,团市委于文化广场隆重举行‘雷锋事迹报告会’,主席台两侧分别悬挂着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墨宝。”报道中还附有一张“大会会场一角”的图片,尽管画面略显模糊,但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,会场两侧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位伟人的题词放大件。显而易见,《新民晚报》在当期报纸上抢先发表了这一题词,旨在配合当天的重大活动发布新闻。至于上海团市委如何得以获得伟人的题词并在会场布置,以及《新民晚报》如何提前刊发题词,至今仍未有明确的解释。
3月2日,上海团市委的机关报《青年报》在第二版刊登了一篇题为“聆听雷锋事迹,感悟雷锋精神——共青团上海市委昨日举行报告会”的报道。该报道内容与《新民晚报》所述相仿。鉴于此次报告会的圆满成功,上海团市委于次日再度组织了一场类似的报告会。
“团市委代理书记张浩波在会上发表了讲话。他首先强调,毛主席‘向雷锋同志学习’的题词给予我们极大的激励。我们上海全市的青年朋友们都应遵循毛主席的教诲,深入学习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,努力成为毛主席眼中的优秀学生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3月2日,《中国青年》杂志已公开发行了“学习雷锋”专题专辑。
“1日,14000余名上海青年齐聚雷锋事迹报告会,当得知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写的词句时,现场气氛高涨。此次报告会在上海最大的文化场所——文化广场盛大召开。广场正前方,一块巨幅金光闪闪的标语牌上,赫然展示着我党伟大领袖毛主席最新题写的‘向雷锋同志学习’八个大字,熠熠生辉。”
分析指出,中国青年杂志社于2月22日接收到了毛泽东亲笔题词的手迹,在此之前,他们也已收到周恩来同志的题词。这一消息迅速传遍,杂志社内部以及团中央都为之震动。关于“中央领导为雷锋题词”的消息,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到了上海团市委,可以肯定的是,此事已经传达到了各省级共青团的领导层。《中国青年》杂志当年的发行量十分庞大,因此在全国设立了五个分印点,其中上海就占有一个,付印时间定在2月26日。据此推测,上海团市委可能通过团中央得知毛、周两位领导已经为雷锋题词,并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这个分印点获得了题词手迹,从而率先对外公布。另外,也有观点认为,是上海团市委与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社负责题词联络的上海籍人士朱伯颖私下取得了影印件,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较低。至于为何毛、周两位领导的题词会在地方提前公开,这成为了引人遐想的一个谜团。
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的资深领导王江云,曾是策划“学习雷锋”专辑并邀请伟人题词的亲历者之一。他回忆道:“当年,我担任思想教育组的副组长,我们曾致信毛主席,恳请他赐予题词。令人惊喜的是,毛主席竟亲自在其住所挥毫泼墨。我亲眼所见的那份‘向雷锋同志学习’的题词,就书写在一张约8开大小的宣纸上。题词被带回后,仅两三天便被中央档案馆取走,传闻自此便被妥善保管于档案局。至于之后的情形,我就不得而知了。”经过核实,军事博物馆收藏了周恩来、朱德、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题词真迹,而中央档案馆则珍藏着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题词。
日记精神与题词推动活动
“你读,你读……”讲解员在朗读过程中偶尔出现偏差,周总理便耐心地予以指正;对于模糊不清的字迹,他则一字一句地仔细辨识,随后再向讲解员解释。这一幕感人的场景,后来在军博雷锋事迹展厅悬挂的巨幅照片中得以永存:周恩来总理身着灰色上衣,挺拔地站立,面容庄重,目光凝视着雷锋同志的大幅画像。
周恩来阅览雷锋日记
‘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。’这无疑是千真万确的真理。……今后,我定当更加珍视人民并尊敬他们,永远以群众为师,做人民的忠实勤务员。”如今,雷锋日记中所体现的雷锋精神,已成为这位年轻战士留给世人最为宝贵的财富。
“事故与事迹是两回事,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。”父亲坚信,不能因雷锋的离世而让他的精神与品德被永久埋没。
陈雅娟与雷锋
自雷锋先生离世之后,杜平搜集了关于雷锋事迹的报道及其日记,经过细致入微的研读,他作出了一项决定。他将雷锋的8本日记与相关资料一道,指派专人送达解放军总政治部,并转呈给毛泽东主席及周恩来总理。正是通过阅读雷锋的日记,毛泽东主席对这位战士有了深刻的了解,知晓了他的平凡点滴,得知他行善不图名利、勤学不辍、生活简朴。
5月2日至12日,毛泽东于杭州主持召开了包括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书记处书记及各大区书记在内的小型会议,即杭州会议,议题集中在农村社教议题上。11日,会议中,毛泽东话题转向雷锋,表示:“我曾阅读过雷锋日记的部分内容,此人显然对哲学和辩证法有所理解。哲学并非如某些人想象的那般神秘和复杂。雷锋这样的年轻人都能理解哲学,你们读过吗?希望各位都能阅读。我们应当将哲学从哲学家的讲台和书本中解放出来,使其成为民众锐利的思维工具。”毛泽东还强调,雷锋日记中充满了辩证法的观点和表述,雷锋的哲学思想源自何处?无疑是从他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实践中所汲取的!
1965年10月10日,周恩来再度挥毫题写,选取了雷锋日记中相似的一段名言:“待同志如春风般温暖,对工作似夏日般炽热,对个人主义则如秋风扫落叶般扫除,对敌人则如严冬般残酷无情。”周总理的题词虽在个别字词上有所调整,却依然完美地保留了雷锋日记中的本意。录雷锋同志选句,周恩来。
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,不断激励着学雷锋活动的蓬勃开展。在雷锋精神的形成与演进中,周恩来同志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他对雷锋精神核心要义的提炼、概括、总结与阐述,既精准又深刻,且不失时机,避免了流于空洞与形式的风险,有力地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持续深化。
雷锋雕塑
“将身心全心全意投入共产主义事业,以民众的疾苦为已任,以世界的未来为牵挂。”这句名言出自周恩来之口,饱含哲理。“生命虽短暂,但服务人民之志却永无止境,我愿将这有限的生命,倾注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。”这是雷锋的崇高愿景。他们的言论,汇聚了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,彰显了他们永恒的人格光辉。一代代的中国人,无论身处何方,无论身处何时,提及周恩来与雷锋的名字,无不肃然起敬。他们一位是推动革命事业、成就卓越的领导者,另一位是扎根基层、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,然而,他们都拥有一颗伟大的灵魂,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荣光,也是中华民族的荣光。
配资平台股票,股票杠杆平台app下载,配资股票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